波阳新媒体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外籍人士继续流失,在华外企被迫缩减规模,中国欧盟商会的建议

2022-09-29| 发布者: 波阳新媒体|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作者:《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副社长久保田洋子(YokoKubota)时间:2022年9月21号自2020年3月以来,中国边境已对大多数...
8983影视免费看大片 https://www.8983.xyz

作者:《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副社长久保田洋子(YokoKubota)

时间:2022年9月21号

自2020年3月以来,中国边境已对大多数外国人关闭。入境中国的航班仍然稀少且票价昂贵,而且至少需要在酒店隔离七天。目前新冠疫情相关限制依然严苛,随着学生和教师纷纷离华,一些国际学校已经关闭或缩减规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两年半过去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上述政策会出现重大转变。高盛(GoldmanSachs)在本周的一份报告中说,预计中国要到接近2023年中期时才会开始向世界重开大门。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UnionChamberofCommerceinChina)预计至少要到明年下半年。

随着这些限制措施一再维持,许多组织在中国遭遇了人才外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人提前从中国离开了,而且没有人来接替他们的工作。为此,一些设在中国的子公司正恳求总部采取非常措施,另一些公司则在改革组织构架。

在中国的韩国数量从2010年的12万降到2020年的不到六万。不知道2022年中国还剩下多少韩国人?

周三,中国欧盟商会在有关中国商业状况的年报中称,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企业甚至在质疑,当众多的限制措施意味着其无法保证对员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照顾义务时,将外国员工派到中国是否为负责任之举。”

中国欧盟商会的许多会员公司,即在华设有长期业务的跨国公司,正在缩减规模、进行本地化并剥离在华业务。据中国欧盟商会估计,最近几个月,居住在中国的欧洲人和英国人总数较疫情前水平大致减半,降至约6万人。

中国去年发布的最新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之前的十年里,居住在中国的美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和印度公民人数下降了两位数百分比,而来自缅甸等较贫穷邻国的入境人数大幅增长。

一些机构由于无法引入新鲜血液,只能在中国勉强维持,其中许多机构都曾经倚重中国推动自身增长,将中国作为关键市场或者制造基地。

由于中国的种种限制,商界人士及其家属很难获得前往中国的新签证,而即使并未面临这类限制的外国驻华使馆也难以为日常运行配备人员。

隔离、越来越频繁的突然封控和学校长时间停止线下授课的可能性,都使许多人对外派中国望而却步,尤其是有孩子的人。

一些企业高管表示,近年来,中国和西方许多国家之间的关系恶化。此外,在华外国人感受到敌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本周警告中国公众避免与外国人发生肌肤接触,以避免感染猴痘。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rgWuttke)说,中国严格的新冠防疫措施阻止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他警告称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减少。

许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已经开始收缩外派人员队伍。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在中国拥有大量业务,今年1月,大众汽车当时的中国区主管表示,该公司打算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其在中国的外派人员数量减少30%,降至1.000人左右。这名主管还说,中国的旅行限制措施使中国成为了一个没有吸引力的工作地点。

还有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如在中国生产许多设备的苹果公司,已经将更多职能本土化,雇用中国公民来填补职位空缺,担任一些曾经由外籍人士担任的职务。

外国人才的外流还包括国际学校的教师。中国英国商会(BritishChamberofCommerce)预测,就本学年而言,在中国的外国人学校中,持有外国护照的教师的流失率至少为40%。随着疫情暴发以来学生人数下降,一些国际学校已经关闭或调整其业务。

中国英国商会在其4月的报告中表示,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新教师来取代即将离开的教师,“国际家庭将被迫搬迁,以确保他们的孩子继续接受教育”。报告称:“考虑移居中国的人会考虑其他地方。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的人才流失。”

这是一个我比较关注的话题。早在今年五月份我就对此做过报道。当时的数据也来自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UnionChamberofCommerceinChina),但几乎只涉及欧洲与德国外籍人士。之后就没有更新了。

今天这篇《华尔街日报》报道增加了不少新的数据。比如德媒就没有报道韩国与日本人的大量流失。同样,《华尔街日报》也引用了中国欧盟商会以及该商会主席武德克(JörgWuttke)。

德国《南德意志报》于9月22号就"投资者为何背弃中国"做了报道,其中也引用了武德克。我想借此机会再跟大家分享一些信息。

《南德意志报》

《华尔街日报》在文中写道,"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UnionChamberofCommerceinChina)预计至少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开放)。"但这句话还有上下两句。武德克在《南德意志报》中说道:上一句:"如果积极打疫苗",下一句:"这还是比较乐观的估计。"这意味着,到明年年底是否会开放也是未知数。

无论是《华尔街日报》还是《南德意志报》或其它媒体六天前对此话题的报道,都在引用中国欧盟商会的一项立场文件(Positionspapier),其核心就一句话:昔日欧洲投资者的梦想之地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为何如此?

其主因是国内的防疫措施以及从中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所致。例如国外投资者不能随意入境,要进行数周的隔离、大量外籍人士离开中国以及供应链被中断等。

此外,他还提到政府对高科技公司如阿里与腾讯以及蓬勃发展的教育行业的过多干预。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伍德克还提到一件备受外资企业关注且担忧的事:工厂经常被停电,因而无法生产。伍德克表示,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

以上还只是限于国内,另外还要加上外部因素。比如中美或中西之间的地缘政治因素。伍德克提出两个具体案例,美国与欧盟近期先后出台关于供应链的新政策。它又给外资企业增加了额外不确定性。最大受害者便是瑞典服装连锁H&M。

伍德克又引用了世界银行的数据。根据世界银行计算,如果中国开放,到2050年,它可以创造大约55.000美元的人均收入。在没有改革的情况下,只能是34.000美元。

文章最后写道,伍德克身为中国欧盟商会主席的身份到明年五月份到期。但据他本人说,将会在中国待到2024年。因为,他除了该头衔外,同时也是德国化学巨头巴斯夫在中国的副总裁。

前不久有新闻报道,巴斯夫今年准备在中国投资100亿欧元建厂。"它或许是最后一批仍然完全致力于中国市场的欧洲公司之一。"这篇报道以这句话结尾。

德媒六天前就同一话题做了报道。主要内容都来自中国欧盟商会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22/2023》

中国欧盟商会《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22/2023》

中国欧盟商会在其网站上如下写道:

2020年,当世界各国仍处于新冠疫情的水深火热中时,中国迅速恢复并成为安全的投资天堂。但是政府固守防疫政策严重影响商业发展,并加剧其他社会问题。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商业政治化日益加剧等问题逐步降低中国的投资吸引力。企业认为中国市场的可预测性、可靠性和效率逐步降低。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未来发展难以预测。

这从欧洲对华直接投资可见一斑。过去四年,欧洲对华主要直接投资仅来自少数大型企业。其余企业持观望态度,他们维持在华业务现状,积极考虑其它更为稳定的投资选择。

中国欧盟商会坚信,全面实行市场改革是发挥中国经济潜力、迅速重建投资者信心的最有效措施。由此,为决策者提供政治空间“试错”、探讨想法并最终重归正轨至关重要。这种决策机制曾一度是中国政策制定的特色流程。

尽管欧盟企业在中国面临巨大困难,但是仍愿与中国风雨同舟,共同改善商业环境。这在《建议书》中提到的967项建设性建议可见一斑。该《建议书》由35个工作组和子工作组历时九个月编撰而成,是中国欧盟商会最重要的刊物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石。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欧洲企业仍愿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但由于中国国门紧闭,欧洲企业难以预测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声誉风险,暂无计划增加投资。同时,为将在华业务对标企业承诺以及欧盟和美国的新供应链立法,企业强烈呼吁商业环境透明化。”

至于外籍人士流失跟外国投资额度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性,是值得探讨的。遗憾的是,我没找到相关统计数据。

从德国的案例来说,似乎不能支撑这一观点。自2020年到2022年期间已有大量德国人离开中国,但德企在中国的投资是增加的。

如果只限于该数据,我们能得出初步结论,外籍人士流失跟外资没有直接关联。

然而,这也是事实的一部分。

首先,据中国欧盟商会表示,自2020年起,就没有一家德国(或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其次,为何德国企业2022年在华投资创下历史新高,主要取决于四家公司,戴姆勒、宝马、大众和巴斯夫。尤其是巴斯夫,投资100亿欧元。排在前10的欧洲企业占了在华投资总额的80%,四家德国企业占了在华投资总额的30%。这就是说,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额度在增加,主要集中在这四家公司。但是,德国有接近五千家企业在中国。它们的投资状况似乎不明确。

第三,据《华尔街日报》在文中这样写道:"大众汽车当时的中国区主管表示,该公司打算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其在中国的外派人员数量减少30%,降至1.000人左右。"这也是一种"反常"现象。一方面,大众继续增加在华投资,但另一方面则减少30%的外派人员。这也说明,外籍人士不愿去中国工作(因为缺乏吸引力)跟该外资企业是否继续在华投资没有直接关系。当然,部分原因跟外资企业规模有关。再比如另外五千家驻华德企的状况如何,现阶段也无从得知。

第四,近期关于巴斯夫在华投资100亿欧元建厂跟去依赖中国市场化的新闻常常被人津津乐道。很多人表示,德国人又在"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明明离不开中国市场,却非要去依赖化。这其实也是相对的。据巴斯夫CEO表示,该企业之所以增加在华投资,是因为到2030年,中国市场将占全球化学工业市场的一半。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巴斯夫准备在2022年到2026年之间将在美国投资250亿欧元。既然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一半,美国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肯定比中国少很多,但为何巴斯夫在美国的投资是中国的2.5倍呢?

我想说的是,德企今年或今后在华投资的额度是否增加(或紧缩)是相对的。客观上而言,也要顾及德企在其他国家如美国在同期的投资状况。

近期的《华尔街日报》和《商报》就此话题也做了报道。总的来说,德企同期在美国的投资要远高于中国。

《华尔街日报》

《商报》

据2020年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德企在华的投资只占德企在全球范围投资的7%、美国占25%以上、欧盟占50%。

基于以上信息,又引发出一个新的问题:德国即将面临严峻的去工业化。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加大在化投资,另一方面加大在美国的投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的能源价格或成本),就是不愿意增加本地投资。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下次再聊。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波阳新媒体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波阳新媒体 X1.0

© 2015-2020 波阳新媒体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